1945年夏,延安的年轻干部们满怀热情地奔赴前线网络股票配资平台,而由于斗争残酷,不适合带着孩子。为了让干部们安心去前方,延安第二保育院诞生了。
1945年6月,延安第二保育院建立后,加上此前的延安第一保育院和中央托儿所,延安已拥有三个保育机构。不论是各级干部还是边区百姓,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保育院。山坡上、大树下、窑洞前,随处可见孩子们愉快玩耍的身影。延安,既是大人们心中仰望的革命圣地,也是孩子们在战争时期的温暖港湾。
而这时,孩子们并不知道,在他们快乐成长之时,战争的阴霾正悄然逼近延安。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撕毁“双十协定”与政协协议,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随后又向其他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展开剩余80%战争之初,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共产党依然坚强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作战,痛击敌军。国民党军队的接连失败让蒋介石气急败坏,开始谋划针对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6年8月的一天,朱德夫人康克清行色匆匆地来到保育院,让时任保育院院长的张炽昌尽快制作一批能够安放在马背上的木驮床。
康克清的未雨绸缪很快得到了印证。1946年冬,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计划进攻延安。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决定,延安保育院和非战斗人员要尽快撤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保育员们用玩游戏的方式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求生技巧,这一幕既温暖又残酷。
延安保育院亲历者 张启予:阿姨装成飞机,就这么“呜呜”飞。阿姨说,飞机来了大家都趴下,不准抬头,就趴在那儿。
“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这激昂的口号不仅是行军的目标,更说出了所有保育员的心声。
这年冬天,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带着懵懂与不舍,坐进马背上的特制摇篮,在保育员“妈妈”及359旅战士的护卫下,开始了颠沛坎坷的转移之旅。
1947年2月,“马背摇篮”的队伍走到了山西汾河。为了躲避敌人的搜索与监视,张炽昌将保育工作人员与孩子们分为一个个战斗小队。时任延安保育院保教科党支部书记程宜萍负责带领其中的一个小队,队中有两个孩子是她的女儿。当小队即将渡过汾河上的浮桥时,意外发生了,程宜萍的两个女儿掉进了河里,被冰水冻得动弹不得,几近昏厥。
程宜萍心如刀绞,但她不能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因为还要负责另外四个孩子的安危。更重要的是,程宜萍还负责保管着几个珍贵的文件箱,里面放着延安保育院一百多位孩子的档案,等革命胜利时,这些档案将成为孩子们找到父母的重要依据。
程宜萍泪流满面,忍痛向前走去。
延安保育院亲历者 程宜萍女儿 刘松柏:我身旁有一个359旅的十八岁小战士叫全超,看见我们出现危险立刻跳下河去抢救。第一遍捞上我姐姐,第二遍捞上行李,第三遍才把我捞上来。捞上来没有气了怎么办?他把我倒过来控干了水,嘴对嘴人工呼吸把我救活。
自1946年冬天从延安出发,“马背摇篮”渡黄河、过绵山、翻太行,孩子们在保育员与战士们的护送下避开了无数危险。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于7月通知保育院准备迁入北平。9月24日,“马背摇篮”终于坐上前往北平的火车。在那里,他们将迎来全新的人生。
这是一次旷古未有的“娃娃长征”,孩子们在“马背上的摇篮”里度过了近三年时光。在各解放区军民的协力保护下,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在战火中辗转三千里,无一人掉队,无一人伤亡。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研究员 姜秀花:后来很多从延安保育院出来的儿童,成了祖国各个行业建设的栋梁。延安保育院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80多年前的延安,中国共产党在连绵的战火中竭尽一切为了孩子的故事,展现出感人至深的大爱情怀!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网络股票配资平台
发布于:湖北省赛岳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