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诸王的设立本身就具有临时性和妥协性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
这一点在韩信身上最具代表性,他也是两千年来一直被争论甚至同情的悲剧人物。
而他一步步从齐王->楚王->淮阴侯再到被夷三族,他完美的演绎了什么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
汉六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拉开了诸侯王造反的序幕。
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并没有介绍臧荼造反的原因。
能够引发他造反的原因我认为有三种:
第一种可能是燕王臧荼降王的身份。
在刘邦分封的几个诸侯王中,只有臧荼是投降!
韩信在刘邦逆势的时候加入,并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彭越更是与刘邦早就相识,同样在刘邦夺取天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布是劝降,加入刘邦阵营比较早;
上传中
展开剩余79%张耳跟刘邦有旧,张耳被陈馀打败之后,在刘邦与项羽之间,他选择了刘邦,并在攻占赵地的时候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韩王信虽然有投降项羽的污点,但他随刘邦入巴蜀,并在东出汉中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同时还是刘邦亲自扶持起来的韩王,关系不一般;
长沙王吴芮在地理上不构成威胁,而且跟刘邦的关系也很不错。
对比之后,就知道臧荼的身份是多么的尴尬,臧荼原是燕王韩广的部将,随项羽入关,因功被项羽分封为燕王,将原来的燕王韩广改封为辽东王。
后来臧荼攻杀韩广,吞并其地。
楚汉战争中,他一开始站在项羽一边,最后迫于形势投降投降韩信。
除了拥立刘邦当皇帝的时候署了名,他与刘邦并没有建立什么联系,信任度极为有限。
第二种可能是刘邦行为的方式触及到了燕王臧荼的核心利益或自尊心。
刘邦没有礼貌是有名的,尤其是喜欢洗着脚接待宾客,第一次是郦食其,结果被郦食其压制!第二次楚汉战争时,英布被刘邦派遣的随何劝降,刘邦倨傲的举止,令英布一度后悔投降,并想要自杀!回到刘邦安排的住所发现待遇跟刘邦一样,英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喜过望”。
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楚汉战争之后,刘邦征讨匈奴失利后,从平城经过赵国,赵王张敖对老丈人很用心,刘邦却举止傲慢,骂得很难听,对张敖很轻慢。
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旦暮自上食,体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骂詈,甚慢之。张敖忍了,但是他的手下贯高等人谋划刺杀刘邦,未遂。
刘邦对郦食其、张敖与英布的轻慢,应该是对异姓王与儒生的普遍态度,只有一个人被他从始至终以礼相待,这个人就是张良!
可想而知,臧荼会遇到什么样的待遇,他跟英布不同,当时的英布已经孤身一人,很难对抗刘邦,所以会有自杀的倾向。张敖的父亲张耳与刘邦有旧,刘邦又是张敖的老丈人,刘邦骂他,他完全可以接受的。
臧荼是燕王,有兵,有权,他有资本反抗!
第三种可能是韩信遭遇引发的连锁反应。
诸侯王应该都听闻过韩信的经历,第一步、从齐王徙为楚王;第二步、臧荼没有看到,但是其他诸侯王看到了,那便是通过召见的方式解除兵权;第三步、带回长安监视加软禁;第四步、韩信被杀,被夷族。
通过臧荼的反叛经过,基本上就缕清了汉初造反的几种原因。
韩王信迁都马邑后被匈奴包围,最后投降匈奴,反叛汉朝。
梁王彭越重蹈英布的覆辙,刘邦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刘邦派使者责备彭越,彭越惊恐,想要前去谢罪,但是因为韩信的前车之鉴,他又不敢去,“往即擒”。部将劝其谋反,彭越又不听,继续称病,结果被抓,梁王彭越根本就没有反意,他是束手就擒。
韩信与彭越的遭遇令英布倍感焦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过“兔死狐悲”的经历。
当他进入“下一个就是我”的默认优先级后,真的很令人寝食难安,此刻的英布已经被架在炉子上烤,他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三大异姓王中最有威胁的就是他了!造反是他最优解,同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发布于:山东省赛岳恒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